湘潭在线12月11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振宇 通讯员 李耀湘)日前,省委办公厅2017年第40期《工作情况交流》以《推动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为题,对湘潭县乡村振兴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重点推介。
在党的十九大作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之际,省委办公厅适时推出湘潭县的这一经验,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更是对湘潭县统筹推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推进乡村振兴计划及经验的充分肯定。
推进产业升级 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湘潭县充分利用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政策和作为湖南省特色县域经济(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县的有利条件,以“强工壮县、惠农富民”为县域经济发展总抓手,狠抓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产业振兴,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业态和产业项目(共培育农业产业项目112个),通过乡村产业振兴破除乡村发展瓶颈。
“以粮为纲”全面做强传统产业:全力巩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地位,严守耕地红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积极推动生猪养殖业生态化、规模化发展,年出栏生猪百万头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肉类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以打造乡村名片为要务,全面发展特色经济:聚焦槟榔、湘莲等特色产业,鼓励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以高质量的产品提升县域品牌知名度,打造全国最大的槟榔名城、颇具特色的湘莲之乡。
以提升农民收入为目标,全面实现产业融合: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出台《关于推进湘潭县田园综合体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打造了多个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并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园区。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达210余家,农业产业规模达500亿元;槟榔产业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实现产值200亿元;湘莲产业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实现产值60亿元;就近吸纳5万多名群众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完善城乡服务体系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原则下,湘潭县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共建设农村公共服务项目130多个,推动了城乡交通网络互联互通、电力网络服务均等、通信网络共建共享,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协调统筹发展和农村面貌的不断改善。
创新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建立投融资平台,将财政资金注入交建投融资平台,将基础设施项目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项目进行捆绑,撬动社会资本注入平台实施一体化开发和建设,仅今年就与央企中交三航局以PPP模式合作9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子项目,总投资20.8亿元。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充分发挥乡镇的主体责任,开展以“五比”(比建设环境、比建设进度、比建设实效、比投资规模、比建设质量)为内容的项目建设竞赛,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农村电网“互联网+”、通信网络共建共享等工程。
创新基础设施监管方式:围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及后期管护,建立“三线合一”督查机制、“现场打分”评价机制,将基础设施建设考核方式一竿子插到底,对投资和项目建设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现场考核定优劣,督工期、抓质量、保安全。目前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9200公里,供电总容量达1000兆伏安,光缆总长度达2.3万皮长公里,321个行政村实现了4G网络全覆盖,5G网络开始试点,形成了乡乡有公交、村村连公路、家家电压稳、户户通有线的公共服务新局面。
改善人居环境 营造美丽乡村
随着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提升,湘潭县把“改善人居环境、营造美丽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努力提升广大城乡人居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等途经,大力整治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宜居乡村风貌。
乡村规划突出“五位一体”:按照环境秀美、农业现代、全域旅游、“两型”建设、基层党建“五位一体”的美丽乡村格局,湘潭县先后编制完善了乡村建设专项规划及国省道沿线改造项目规划,并用这些规划来指导乡村建设,从根本上使乡村建设走上了科学的发展之路。
乡村建设突出生态宜居:在农村大力开展“三化一拆”、基础设施建设及景观环境提质改造,推进农村道路两侧绿道建设、环境净化、庭院整理和拆违工作,通过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和以“民居美化、环境净化、周边绿化”建设标准,打造具有莲乡特色的美丽屋场,使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乡村治理突出自治高效:建立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村委会、公共服务联合组织、经济发展经营组织(或联合组织)为支撑,以各类专业民间组织为延伸”的乡村治理构架,乡村自治能力和自治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全县共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2.16亿元,完成了2761栋民居美化,建设了124个美丽屋场,扮靓了齐白石故居、彭德怀故居、梅林美丽乡村示范片等30个村落,美丽乡村示范效应全面彰显。
淳化乡风民风 弘扬乡村文明
两个文明相辅相成,湘潭县在狠抓乡村物质文明振兴工程的同时,狠抓以“淳化乡风民风、弘扬乡村文明”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近年共实施乡村文化建设项目41个,因村制宜建设人文教育、红色教育、廉政教育基地,推动乡风文明融入乡村发展肌理。
以湖湘文化引领乡风文明:精准引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湖湘文化精神特质融入文化政策、文化生活、文化设施,建设以湖湘文化为校风核心、覆盖全县的示范性学校,推行乡规民约,定期进村入户举办湖湘文化学习班,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的合力。
以红色文化滋养人民群众:坚持以文养德、以文化人,继承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传统,发挥彭德怀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建设乡镇红色文化教育实践中心,开展“伟人故里”红色文化系列专题活动,为新时代乡风文明注入“红色基因”。
以廉莲文化推动廉政建设:坚持“一片一基地”建设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一镇一特色”开展乡镇廉政模范评选,“一村一品”开展廉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廉洁文化在莲乡大地落地生根。近年来共开展特色文艺汇演500余场,组织文化下乡活动600余次,全县实现了乡镇文体广场、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培育形成了具有莲乡特色的乡村文明新风尚、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