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监督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干部人事 > 干部监督

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 抓早抓小“治未病”

发布者:xuwenping     作者:    来源:共产党员网   发布时间:2015-06-24 16:35:13

  编者按

  严是爱,宽是害。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严明吏治、严格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强调,要切实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抓苗头抓预防,动真格敢碰硬,让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新形势下,如何强化领导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着力提高监督制度执行力,实现抓常抓细抓长?各地纷纷展开了积极探索。

  从今日起,中国组织人事报将推出系列报道,从严早严小、管好一把手、专项治理及整治“为官不为”等多个视角展现各地从严监督、加强干部日常管理“新常态”,敬请关注。

  不考察不去了解干部“家底”,不调整很少与干部谈心谈话,只要不出大问题就不过问干部对“身边人”的管束……这些过去看似寻常、实为不妥的做法,正是干部监督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弦越上越紧,如何有效从严监督干部,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从严”从何处体现?抓早抓小抓预防,重视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整治,强化监督制度的落实……这些既是从严监督的方向,也是日常监督的重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亮晒家底”——

  严把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关

  “海南对核实结果与本人报告有较大出入的6名拟提拔省管干部,暂缓任用。”“广西将6名发现有问题的处级干部移交纪检监察部门调查。”“江苏12名处级拟提拔干部,被取消任用资格。”……今年以来,类似的消息不断见诸媒体,这些“问题干部”大多是在个人有关事项核查核实中“露了马脚”。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指出,我国要求领导干部报告的事项内容有14项之多,像涉及“家事”方面的婚姻变化情况、配偶子女从业情况和涉及“家产”方面的房产、投资等情况,更是需要重点申报的内容。“房产不仅要申报自己名下的,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名下的也必须报告,而英国报告制度中配偶和子女的财产不需申报。”辛鸣说。

  2014年12月,中央组织部就做好2015年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发出通知,要求将随机抽查比例由目前的3%-5%提高到10%。并且,从今年1月起,凡是拟提拔为副处级以上干部人选,拟列为副厅级以上后备干部人选,以及转任重要岗位人选等,一律进行核查核实。

  对于“锁定”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河北省张家口市委组织部干部闫华表示支持。他认为,“将‘小官’也纳入申报范围,视野更为广泛,保证了申报主体的覆盖面,更有利于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如果仅要求高级干部申报,势必会使一大批掌握着重要权力的干部游离于制度监督之外,制度效力会因此大打折扣。”

  循着相似的思路,北京部分区县、贵州瓮安县、青海民和县、海南五指山市、深圳龙华区等地,更是“试水”在科级干部中申报个人有关事项,严格程度较县处级干部并未放松。

  至于“凡提必查”的要求,湖南省涟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邹友才的评价是,“此举顺应了抓小、抓早的新常态,真正做到了对症下药,找准了‘七寸’,让报告制度通上了‘高压电’,从而促使领导干部心装诚信、常守诚信。”

  从被外界视作“走形式”的“只申报、不核查”,到申报人数、抽查比例的逐步扩大,再到“要提拔、先核查”,不如实申报取消资格,发现问题直接移交组织处理……这一中国特色的干部监督制度,正是着眼于日常管理,全方位地为权力扎紧制度之笼。正因制度的刚性不断加强,心存侥幸、打擦边球的干部才会越来越少。

  关爱提醒——

  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日前,江苏海门发生了这样一件“小事”:因不满某干部长期占用公共停车位,社区群众一纸举报信寄到了市委组织部。组织部门前往实地调查核实,只见一辆摩托车横在车位中间。周边群众介绍,老小区车位改造后,这名干部下班回来得晚,找不到车位,一气之下就想到了这个办法。

  看来情况属实,紧接着就是对这名干部进行提醒谈话、督促改正。“组织上连这种小事都管?”监督无处不在,令他一开始颇感意外。

  “经过提醒谈话,他很快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件事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对党员干部的形象造成严重损害。他表示,今后一定注意言行,严格自律。”干部监督科副科长刘伟回忆。

  近年来,海门市全面推行“微问题”监督,把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分类细化为信仰追求、工作态度、口碑人品等6个方面和“不信马列信鬼神,热衷求神问卦算命”“得过且过,甘做‘公堂木偶’”等105个具体问题,分类制定预警措施,推动从严监督常态化。仅去年,就先后提醒谈话9人、函询警示3人、诫勉督查2人、通报批评8人。“这项制度的最大亮点就是不大不空,直面具体的小问题,对症下药,抓早抓小,防止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刘伟介绍。

  “一种切实的关口前移,一次悄然的温情棒喝,一回负责的监督威慑。”在江苏,注重日常监督、关爱提醒并举业已蔚然成风。2012年7月江苏省委组织部出台的《关于对党员干部进行关爱提醒的暂行办法》,至今仍在各地发挥积极效应,海门就是其中一例。

  何为关爱提醒?《办法》指出,这是对群众反映的党员干部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廉政勤政、选人用人等方面的轻微、苗头性问题,通过信函向党员干部本人进行告知提示的一种监督管理方式。

  其由来,离不开从严监督的大背景和日常监督的小环境。对干部监督部门来讲,受理信访举报时,难免会收到一些线索不具体、内容比较空泛但反复举报反映的问题。其严重程度尚不足以作为信访监督事项办理,与需要诫勉谈话和函询的情况相比也相对较轻。

  “这就基本属于关爱提醒的范畴,不需要党员干部本人对告知提醒问题进行函复或作出解释,不抄送党员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但要坚决做到预防在先、提醒在前、防微杜渐。”江苏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类问题将通过以挂号信形式寄送的《关爱提醒单》向其告知,作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提醒。

  某县卫生局副局长收到关爱提醒单后,当即向组织部门作了说明。这一次事前监督,让他大为震动:“关爱提醒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否则到现在我还不知道有这些举报,也没有机会向组织说明情况,更不会警示自己引以为戒。”

  区分不同问题性质,分类处理分别对待,是组织部门的通常思路。以新疆为例,对巡视、审计、考核、举报等渠道了解发现的干部一般性问题,按干部管理权限由上级或本级党委(党组)和组织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提醒;对性质不严重、线索不具体、暂时不宜查核的,进行专项函询,要求干部本人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作出书面说明;对确有问题但未构成党纪政纪处分的,由上级或本级党委(党组)和组织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涵养家风——

  管好身边人,规范亲友经商办企业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江西省原省委书记苏荣“落马”后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不仅全家老小参与腐败,也带坏了干部队伍、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坏了政治生态。

  无独有偶,此前公布的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反馈情况显示,广西少数领导干部及其亲属插手工程建设、土地出让及侵吞国有资产;黑龙江有的领导干部亲属子女在其管辖范围内经商办企业谋利;在一汽,也存在着领导干部亲友围绕一汽经商办企业问题。

  可想而知,干部群众对于这些问题,必定怨声载道、反映强烈。当官和发财,本就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早在2013年,中央组织部就出台严规:现职党政干部不得在企业兼职,退休三年内不得在原管辖范围公司兼职,因工作需要兼职的不得获取报酬,赴企业任职不得保留公务员身份,退休后关系不得转回机关。这五“不得”叫停了领导干部在机关、企业“两头占”的乱象,斩断了官商之间的利益链条。

  “身边人害我们这些为官者的不在少数,被老婆‘拉下水’、被孩子‘拉下水’、被身边秘书和其他身边人如七大姑八大姨‘拉下水’。”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县委书记座谈时强调,自己不贪不占,还要管好身边人。

  诚然,如果仅仅只是管住了自己,却疏忽了对家属、亲友、下级等身边人的管束,一样会酿成“家族式”腐败的恶果。这也正是日常管理监督的重点难点所在。“局长夫人说话,可能被当做是局长本人说话;儿子的事情,可能被当做是老子的事情。”有专家一语道破其中利害。

  涵养家风,便成了防患于未然的有效手段。其实,这个话题并不新奇。毛泽东同志就曾针对亲情问题提出“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对后世颇有启发。

  传承好家风,管好身边人。浙江杭州富阳区委组织部干部孙亚男认为,能不能管得住他们,是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成就事业与否的关键。如果身边人管不住、管不好,对身边人利用自身权力、影响谋取私利的行为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久而久之,领导干部就有可能蜕化变质,而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也就会沦为身边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强调,少数领导干部一人当官、全家发财,如果屡禁不止,党的威信和影响必然逐渐丧失,党的形象、各级领导干部形象就会彻底毁坏,失去人民群众信任,丢掉人心。

  5月4日,上海市委公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的规定(试行)》,今后上海市级领导干部的配偶不得经商办企业,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在上海经商办企业。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从严治党的又一硬招实招。

  明确规矩,划清底线,以制度建设防范领导干部“一家两制”,防止利益输送、以权谋私。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大背景下,更多务实管用的改革探索,将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我们有理由怀抱期待。

网友评论